树干上的生死约
为深植红色信仰,赓续精神血脉,7月13日,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“红岭松旌”实践队,响应习近平总书记“用好红色资源,传承好红色基因”的号召,专程赴“共和国摇篮”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华屋,围绕革命历史遗迹“十七棵松”开展专项调研实践活动。通过沉浸式调研、微视频拍摄与手工创作,“红岭松旌”实践队将深邃的红色信仰转化为可感、可触、可传播的青年表达。
“信念之松”:不朽誓言的无声见证
实践队首站抵达华屋村后“十七棵松”遗址。此地铭刻着一段悲壮史诗:1934年,17名华屋青年响应革命号召,即将踏上长征征途。临行前,他们于村后山坡共同种下17棵松树幼苗,立下“革命不成功,誓不还家乡”的生死之约。然英雄血染征途,皆未能生还。如今,这片历经风雨、傲然挺立的青松,被后人尊为“信念树”,其上常年悬挂的红绸,无言诉说着对先烈的永恒追思与对革命信念的矢志坚守。
符号解码:树干镌刻的精神密码
调研过程中,队员们在松树树干上发现若干形态独特、排列规整的模糊符号。这些符号迥异于文字或普通刻痕,引发了团队的深度探究。经多方寻访,实践队求证于长年守护松林的烈士后代华老先生。
心印为证:从个体标记到集体誓言
华老先生郑重揭示符号的历史意义:此乃当年17位青年亲手刻下的“心印”。每人栽树之际,均以手指在树干刻划专属符号。此举不仅为标识所属,其核心价值在于凝结了他们“革命不成功,誓不还家乡”的钢铁誓言与向死而生的革命意志。华老先生展示的珍贵史料照片清晰印证,这些树干符号与青年参军时胸前布条标记完全一致,是他们对家国责任最庄重的承诺载体。这一发现,使“十七棵松”超越具象林木,升华为承载着忠诚信仰与牺牲精神的永恒象征。
青年实践:创新传承红色基因
为使革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,实践队创新传播方式。以“树干符号”为叙事线索,精心摄制创意短视频。影片有机融合当代青年的探索发现、历史守护者的口述实录、关键场景的艺术再现及队员系挂新红绸的传承仪式,通过新旧印记的时空叠映,具象化呈现了红色信仰的代际传递。
实践活动尾声,队员们就地取材,运用松果、树枝等元素创作“十七棵松”主题手工作品。此举不仅是实践成果的物化呈现,更象征着新时代青年主动与革命历史对话,自觉担当起传承使命。
时代使命:汲取精神伟力赓续红色江山
此次瑞金之行,是“红岭松旌”实践队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课。队员们深切体悟到,“十七棵松”所蕴含的,是革命先辈对党忠诚、信念如磐、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,其精神如同松树般扎根红土、坚韧不拔、万古长青。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:“用好红色资源,传承好红色基因,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。”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。江西财经大学学子表示,将自觉肩负起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重任,深刻把握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,运用青年视角创新话语表达,不断激活红色记忆的生命力,让红色信仰在青春的接力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磅礴精神力量。(作者 方慧轩 作者单位/会计学院 图/钟文珺 图片单位/会计学院)